自古以来,人们在出外远行时便会找地方投宿,而提供这些地方供人暂住的就称为客栈。在中世纪后期,因为商业贸易日益蓬勃,远行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,而至世界各地传教的传教士、朝拜的信众、与别国进行交涉的外交官员、传递信件的邮差的数量亦不断增多,客栈的数量随之而增。因为当时人们远行主要是靠步行或是乘马车,因此,客栈主要出现于道路或驿站旁。初时,客栈只供应基本的食宿,让旅客可以有落脚的地点,并没有提供消遣服务。到了大航海时代,客栈的规模开始扩大,部分客栈已能提供30多间客房,并设有酒窖、食品室及厨房,满足客人更多的需求。而且环境亦开始改善,在客栈旁设有花园及草坪,内里设有宴会厅和舞厅,迈向现代化。不过不论怎样变化,客栈的建筑大多为原木建筑,这是客栈在人们心目中的一个鲜明形像。但整体来说,古时的客栈声誉很差,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为了糊口谋生的人才干的低级行业。客栈内亦不安全,常常有不法之事发生,如抢劫、打架、聚赌等。至近代,客栈开始被集团式经营的酒店取代,因为现代化的酒店拥有很高的服务质素和住宿环境,古老的客栈已无法与之竞争,并从此在历史的长河里消失。中国的旅游业,是随着改革开放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。那个时候,人们对旅游的认知就是旅行社和星级宾馆。从1998年国际青年旅舍进入中国以来,“旅舍”、“客栈”这些词又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。如今,对于自助游者来说,“客栈”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住宿类型。客栈---作为“度假”的实物载体,所提供的将不只是“住”的功能这么简单。住不同的客栈,体会“生活在别处”的新鲜、放松、舒展、安静祥和。这种生活是跟日常生活完全不一样、“非常态”的;不是因为去某地游玩、商务而客观需要的暂时栖身之地,是人们希望体验,而主观选择的一种生息修养方式。在这种前提下,“住”反而是被弱化的功能,客栈的气场、情调、氛围等等一切能让人身心舒展、有别于日常生活感受的元素,才是它最大的意义。
“客栈”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。既区别于商务酒店和快捷酒店,又涵括其传统接待客人的意义。从广义上来看,“客栈”有以下的一些特征:
1.规模不大(总客房数小于100间);
2.价格区间在当地住宿行业中属于中下水平(很多客栈有多人间,类似学生宿舍,以单个床位出售);
3.装修带有一定的当地特色(比如物业为当地特色建筑、装修采用当地民俗风格等);
4.经营项目及服务富有当地特色(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、自助服务等)